查看原文
其他

“20年后打老师”案落幕:“老师打学生”又被认同? | 面孔·2109

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20-11-24

这是搜狐评论年终特刊“面孔·2019”的第六篇。

文丨酒颜君

在拦路扇老师耳光的那一刻,常仁尧一定不敢想象,这泄愤的几巴掌会引起全国舆论的关注,也一定不敢相信,自己会因此被关押203天、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半。
常仁尧,河南省栾川县人。2018年中,他偶遇20年前的初中班主任张老师,因为忆及当初被体罚和侮辱,一时冲动拦下老师掌掴。2018年底,“学生20年后打老师”事件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。2019年7月10日,法院对其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。
常仁尧坐上一审被告席 图据栾川县人民法院
教育体罚观念变迁
对于“20年后打老师”事件,当时虽然很多人对常仁尧表达了同情,但确实也有相当多数人认同法院判决,认为他就是挑战了师道尊严、公序良俗。争议背后,体现了公众对于教育体罚的矛盾态度。
在沸反盈天的争论中,常仁尧个体在当时和此后的20年中,到底承受了怎样的屈辱和痛苦,因为没有能物化的证据,所以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。而离开个体感受,人们对20年前的体罚现象,普遍采取了更宽容的态度。
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,老师体罚学生早就见怪不怪,戒尺打手、墙角罚站,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。
网传视频截图:当事人常仁尧拦路殴打老师
过去在教育体罚问题上,家长甚至和老师组成同一战线联盟,只要对孩子肉体没有造成过分伤害,老师只要有办法让学生守规矩,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去“管”。所以敢打学生的老师,甚至被视为认真负责的“好老师”。
只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执行之后,孩子逐渐成为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“中心”,其心理健康开始被家长重视,自己在家舍不得打、舍不得骂,交到老师手里,无论是言语上的侮辱还是行动上的体罚,也都不再能被家长所接受。
伴随着计划生育年代出生孩子的成长,中国校园里的体罚现象越来越罕见,偶有老师体罚的事件曝出,都能占据媒体版面,这本身说明体罚是“新闻”,不体罚才是常态。
可是这种对学生“过度保护”的状况,所引发的争议也越来越多。校园里的“熊孩子”似乎增多了,老师抱怨不敢管,一些家长也觉得学校过于放任,所以这几年无论教育界还是民间,呼吁还老师惩戒权的音量越来越高。
“20年后打老师”事件,之所以能从一起个案跃升为全民关注的现象级事件,就和这样的大背景有关——社会各界对于老师能不能“打学生”,本就存在着非常矛盾的看法,这也就注定了对个案会有明显不同的站队。
讨论门槛不高、大众意见分裂,这是此事能引发轰动的舆论规律解释。
教育惩戒权的界定
体罚到底该不该在教育教学中存在,不仅是困扰我国老师家长们的难题,可以说是普世纠结。
2018年,美国一所学校Georgia School for Innovation and the Classics就给家长发通告,征询能不能对孩子采取“打屁股”的体罚方式。如果家长同意,学生犯错3次后,就有可能被打屁股,工具是约61cm长*15cm宽*2cm厚的木板,场所是在办公室,一次打屁股不超过三下。当然家长也可以不同意,这样的话学生犯错可能被处以至多5次的停学处分。
这封通告信发出之后,约1/3的家长回复了“同意”。有人可能也好奇,难道体罚这样的事只要家长同意就行,不违法的吗?事实上,美国31个州以及华盛顿特区,体罚都是被禁止的,但该校所在的乔治亚州等20个州,体罚学生并不违法。当然,法律对于使用什么工具、如何控制身体伤害程度,也有具体规定。
由此可见,即便在美国这样非常重视个体权益的国家,从官方到民间对于教育体罚也存在很冲突的看法。当然这其中必须强调的是,允许体罚并不意味着宽容老师的暴力行为、虐待行为。那些允许体罚的学校或者州,都有非常细化的制度,来保证体罚的后果可控、保证体罚是为了教育目的,而不是个体老师泄私愤。
而从国内这几年的迹象看,官方对于体罚还是秉持零容忍的态度,但开始尝试界定教育的惩戒权,试图丰富老师的教育手段,改变放纵“熊孩子”的现象。
2018年年底,江苏常州局前街小学率先“吃螃蟹”,探讨把对学生的惩戒权还给老师。新闻一出,很多人简单的理解成,老师可以打学生了,并且还得到学校撑腰。事实上,局前街小学的“7种情况8种措施”,没有一条是老师可以打学生。而在多个省份的跟进探索中,顶多也是只能“罚站罚跑”,没有所谓的体罚。
局前街小学惩戒制度细则
到了2019年年底,教育部公布了《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》征求意见稿,肯定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,规定没收学生物品、罚站、罚跑、写检查、停课、请家长等手段都属于合法惩戒。
从这个权威的界定看,官方依然没有对体罚松口,老师任何形式的打学生,今后依然会是高压线。一些网友说的“老师可以打学生”,这是对政策的误解。
谁是“坏学生”
允许惩戒不允许体罚,是不是就能避免对学生的伤害?其实也未必。
从常仁尧打老师以及随后发生的一些类似事件看,那些多年后还对老师耿耿于怀的,通常都不是因为肉体遭到伤害,更多是心理上的、尊严上的受辱感受。一些老师人为划定“坏学生”,施以精神或肉体暴力,无视这些学生的尊严人格,这才是最大的伤害。
现实中,调皮学生被老师打过多年后却对老师感恩的事例比比皆是,所以在能不能惩戒的问题之外,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是——我们的教育如何区分“坏学生”、如何保证教育的纯粹。


在过去的体罚场景中,有些学生挨打是因为作业没做、因为考试分数太差等,如果教育评价体系就是单一的分数,如果根据分数来定义“坏学生”,显然有违教育初衷;还有些学生挨打,是课内课外调皮捣乱“不听话”,而这些学生通常是学习成绩不好本身就不受老师待见的,试想如果他们得到更多理解和尊重,能被发掘长处而找到成就感,不被定义为“坏学生”,那他们也可能是另一种面貌。
这是教育最困难也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,很多反映师生关系的影视作品,最打动人心的情节,无外乎是一个“好老师”通过用心努力而感化了寻常人眼中的“坏学生”。可这样的动人故事,不应该只靠个体老师的良心,而要靠制度的改进。
所以惩戒权如何进一步细化等问题在实操上固然重要,但对于缓解根本矛盾起不了太多作用。规则上也不可能穷尽各种可能,规定清楚哪些情形老师可以责骂、哪些情形可以罚站罚跑。规定的越细致,只会越扼杀老师的能动性,让老师动辄得咎,不可能实现好的教育。

所谓素质教育,绝不是简单的减轻孩子的文化课负担,让他们多一些时间去练习唱歌跳舞或者玩游戏,而是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,充分尊重不同孩子的素质和潜能,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多可能,而不会被单一僵化的评价体系定义为“坏学生”。

教育还是要多一些“大处着眼”,如果升学、高考都不仅仅是看分数,而是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,让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标准体现多元,那就会起到“指挥棒”的作用。从高中到幼儿园的老师就不会为了分数疲于奔命,心态和节奏放松下来,才有可能关注学生的发展,才有可能避免不必要、不理性的师生冲突。



没有任何意外,2019年即将送走最后一段日与夜。回望过去数百天,你有没有觉得对他人、对自己有了更多了解?你听过或看见的那些面孔,是否令你更熟知所在的人间?

我们为你精心挑选了十张面孔,不只是为了关注人物故事,更是希望看见他们所代表的2019年以及隐约其中的时代趋势,而这些面孔同样能提炼出公共的表情与心绪。

不可否认,我们对这些代表性的面孔有着自己的看法与观点,我们通过评价他们来确认与恶的距离、磨炼对国族的感受、评估消费社会的新动向、衡量美丑及人心的差别。

正是通过这些必要的丈量,我们洞察谎言与欺骗,在鼓动者劲吹的风潮里拒绝迷失。我们也许无法从这些面孔所代表的潮流里脱身,但我们由此及彼,审视我们的处境,既看到凡尘俗世,也了解这个世界。

为了这一目的,我们不会照抄或复写这些面孔,而是将面孔视作一个个象征性的面具,透过它们,强调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有多重要,重申独立判断的价值,努力拓展自己,去看更广阔的天地。

我们选择呈现的这些面孔,这些人,受到不可思议的潮流顶托而浮现,他们的所指哪怕有不可知的部分,仍照见我们的命运。为了定格你我即使平凡普通也必定唯一的命运感,我们提醒你,并愿意与你一道,不只看见面孔的外表,更是认真感受它们。


往期回顾

面孔·2019之一:消失的“流浪大师”,以及这个年代的审美降级

面孔·2019之二:67岁高龄产妇超生被罚?矛盾的生育政策需改变

面孔·2019之三:年度风云人物“气候女孩” 为何在中国差评更多

面孔·2019之四:网红一哥李佳琦 该为一声“买它”承担多少责任

面孔·2019之五:“吊打”网友也是炒作?热依扎反网暴收获了什么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